【导语】近年来,随着钢铁行业碳排放政策不断出台,钢铁行业的脱碳路径逐渐清晰,以废钢为主的绿色炉料也成为钢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与此同时,直接还原铁作为一种相对低碳的铁素原料,也开始受到不少钢厂的日益关注。它在钢铁行业脱碳之路上的战略作用正在逐步凸显,未来将作为废钢的重要补充,协同助力钢企绿色转型。
当前直接还原铁的市场规模
炼钢用直接还原铁,俗称海绵铁,富宝资讯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它的概念、生产工艺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直接还原铁或将成为废钢的优质替代品》。本文接续旧文,主要从全球视野来简单说下行业最新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大致走向。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直接还原铁(DRI)技术因其显著的减碳优势,正成为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该技术通过采用氢气、天然气或煤基还原剂,将铁矿石直接还原为金属铁,相比传统高炉-转炉工艺怀远策略,不仅碳排放量显著降低,还具有原料适应性广、生产灵活性高等特点。特别是采用绿氢作为还原剂时,整个生产过程可实现近零碳排放,为钢铁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
自1969年全球首套DRI装置投产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该技术已实现规模化应用。2018年后,随着多套大型装置的建成投产,全球DRI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世界钢铁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DRI产量达1.441亿吨,同比增长3.9%,呈现强劲发展态势。从区域分布来看,印度、中东和伊朗三大产区占据全球96%的产量份额。其中,印度以5480万吨的年产量领跑全球,同比增长10.48%,占全球总产量的38%;中东地区以4990万吨的产量位居第二,占比34.6%;伊朗则以3410万吨的产量排名第三,占比23.7%。这一区域集中分布格局凸显了资源禀赋和能源结构对DRI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我国直接还原铁应用情况
在我国,直接还原铁的应用虽然受限于优质铁矿匮乏和多煤少气的能源结构,一直未能打开。但是,我国钢企历史上也不乏使用直接还原铁的实践。
最早的如鞍钢。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鞍钢因废钢资源严重匮乏,废钢市场价格持续高位运行。针对此情况,有人提出了使用直接还原铁作为废钢替代品的建议。为了验证这一方案的可行性,鞍钢从马来西亚沙巴煤气厂引进了五万吨直接还原铁热压铁块,并在三炼钢的180吨转炉通行了生产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安全、技术操作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均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采用直接还原铁替代废钢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为了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一技术方针,鞍钢在全球范围内积极采购大量的直接还原铁。
根据采购明细表数据,2002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鞍钢主要以南美洲和澳洲市场为采购直接还原铁的来源,其中委内瑞拉为其主要采购国。从采购量来看,2003年采购量达到最高,总计36万吨,全面替代废钢用于转炉炼钢,刷新了直接还原铁替代废钢的最高纪录。此外,从热铁块的采购价格(CF)来看,价格逐年大幅度上涨,自2002年的104.83美吨增至2010年的324.67美元/吨,直至供应中断,被迫停用。当然,也有些小型钢企一直有在使用利用煤基隧道窑生产的海绵铁作为炼钢原料,但量级非常小。
但是,未来随着钢铁行业脱碳进程的逐步深入,直接还原铁作为废钢在一定程度上的互补品和替代品,其战略作用必将逐步凸显。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大型钢企已经深入布局。
直接还原铁市场将迎来长期快速增长
根据国际能源署可持续发展情景预测,全球直接还原铁产业将呈现明显的技术迭代特征:传统工艺(以天然气为还原剂)的产量将在2040年前维持增长态势,但随着氢基直接还原技术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艺的成熟应用,其市场份额将逐步缩减。预计到2050年,全球直接还原铁总产量将达到4.11亿吨,较2024年(1.441亿吨)实现185%的跨越式增长。与此同时,传统高炉铁产量将经历结构性调整,从2024年的13.28亿吨缩减至2050年的6.65亿吨,凸显钢铁行业深度脱碳的发展趋势。
我国直接还原铁产业虽受限于天然气资源禀赋和传统高炉工艺的成熟体系,发展进程相对滞后,但在"双碳"战略驱动下正迎来重要转折期。随着电炉短流程炼钢占比的持续提升,以及汽车轻量化、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对优质钢材(如超高强钢、特种不锈钢)需求的快速增长,行业预计将进入加速发展通道。市场分析显示怀远策略,未来五年我国直接还原铁需求量年均增速有望突破10%,这一增长态势将主要依托氢冶金技术创新和废钢-DRI协同利用模式的推广。
盛鹏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